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

主成分分析(PCA)是一种数据降维技巧,它能将大量相关变量转化为一组很少的不相关变量,这些无关变量称为主成分。例如,使用PCA可将30个相关(很可能冗余)的环境变量转化为5个无关的成分变量,并且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数据集的信息。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1

主成分分析模型,变量(X1到X5)映射为主成分(PC1,PC2)

PCA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:

  1. 数据预处理。PCA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来推导结果。用户可以输入原始数据矩阵或者相关系数矩阵principal()fa()函数中进行计算,在计算前请确保数据中没有缺失值
  2. 判断要选择的主成分数目(这里不涉及因子分析)。
  3. 选择主成分(这里不涉及旋转)。
  4. 解释结果
  5. 计算主成分得分

PCA的目标是用一组较少的不相关变量代替大量相关变量,同时尽可能保留初始变量的信息,这些推导所得的变量称为主成分,它们是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。如第一主成分为: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2

它是k个观测变量的加权组合,对初始变量集的方差解释性最大。第二主成分也是初始变量的线性组合,对方差的解释性排第二,同时与第一主成分正交(不相关)。后面每一个主成分都最大化它对方差的解释程度,同时与之前所有的主成分都正交.我们都希望能用较少的主成分来解释全部变量。

数据集USJudgeRatings包含了律师对美国高等法院法官的评分。数据框包含43个样本,12个变量: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3


那么问题来了:是否能够用较少的变量来总结这12个变量评估的信息呢?如果可以,需要多少个?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呢?

首先判断主成分的数目,这里使用Cattell碎石检验,表示了特征值与主成数目的关系。一般的原则是:要保留的主成分的个数的特征值要大于1且大于平行分析的特征值
我们直接作图:

library(psych)
fa.parallel(USJudgeRatings,fa="pc",n.iter = 100,show.legend = T,main="Cattell碎石检验",ylabel="特征值")
abline(1,0)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4

评价美国法官评分中要保留的主成分个数。碎石图(直线与x符号)、特征值大于1准则(水平线)和100次模拟的平行分析(虚线)都表明保留一个主成分即可

可以看出只有左上交Component Number为1的特征值是大于1且大于平行分析的特征值的。所以选择一个主成分即可保留数据集的大部分信息。下一步是使用principal()函数挑选出相应的主成分。

PC1<-principal(USJudgeRatings,nfactors=1,score=T)
PC1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5

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(PC1)基本与每个变量都高度相关(除了CONT),也就是说,它是一个可用来进行一般性评价的维度。

h2栏指成分公因子方差——主成分对每个变量的方差解释度。u2栏指成分唯一性——方差无法被主成分解释的比例(1-h2)。

SS loadings行包含了与主成分相关联的特征值,指的是与特定主成分相关联的标准化后的方差值(本例中,第一主成分的值为10)。最后,Proportion Var行表示的是每个主成分对整个数据集的解释程度。此处可以看到,第一主成分解释了12个变量84%的程度。

获取主成分得分:

PC1$scores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6

主成分得分

由于变量CONTPC1的相关性太低,即PC1无法代表CONT,所以我们增加一个主成分PC2来代表CONT,结合上期的推送,作图如下:

rm(list=ls())
library(ggplot2)
##以R语言自带的一个数据为例USArrests
pca <- prcomp(USJudgeRatings,scale. = T,rank=2,retx=T)
#取PC1和PC2的比例
xlab <- paste("PC1","(",round((summary(pca))$importance[2,1]*100,1),"%)",sep="")
ylab <- paste("PC2","(",round((summary(pca))$importance[2,2]*100,1),"%)",sep="")
x<-"PC1"
y<-"PC2"
data_x <- data.frame(varnames=rownames(pca$x), pca$x) #为方便取用数据,将pca结果放在一个数据库里面
plot_1 <- ggplot(data_x, aes(PC1,PC2))+geom_point(aes(color=varnames),size=3)+coord_equal(ratio=1)+xlab(xlab)+ylab(ylab) # 这里先画出点,coord_equal(ratio=1) 将X轴和y轴比例设置为一样的
data_rotation <- data.frame(obsnames=row.names(pca$rotation), pca$rotation)

#获取箭头缩放比例
mult <- min(
  (max(data_x[,y]) - min(data_x[,y])/(max(data_rotation[,y])-min(data_rotation[,y]))),
  (max(data_x[,x]) - min(data_x[,x])/(max(data_rotation[,x])-min(data_rotation[,x])))
)  

#设置箭头坐标
data_2 <- transform(data_rotation,
                    v1 = mult * (get(x)),
                    v2 = mult * (get(y))
)
#添加箭头
plot_1<-plot_1+geom_segment(data=data_2,aes(x=0,y=0,xend=v1,yend=v2),arrow=arrow(length=unit(0.2,"cm")),alpha=0.75) 
#添加箭头名称
plot_1<-plot_1+geom_text(data=data_2,aes(v1,v2,label=obsnames),size=3,nudge_x=-0.05,nudge_y=-0.01)  
#对图形结果进行修饰
plot_1 <- plot_1+scale_color_discrete(guide=guide_legend(title="stage type"))+theme_bw()+theme(plot.background=element_blank(),panel.background=element_blank(),panel.grid.minor=element_blank(),panel.grid.major=element_blank(),axis.title=element_text(color="black",size=15),axis.text=element_text(size=15))+guides(color=F)
plot_1

主成分分析(PCA)基本原理及分析实例-图片7

可以看出,PC1(84.4%)和PC2(9.2%)共可以解释这12个变量的93.6的程度,除了CONT外的其他的11个变量与PC1都有较好的相关性,所以PC1与这11个变量基本斜交,而CONT不能被PC1表示,所以基本与PC1正交垂直,而PC2与CONT基本平行,表示其基本可以表示CONT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